6月13日晚上七点,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近现代两岸音乐文化交流研究小组举办了首次学术会议。该次会议由鲁立博士主持,内容共包括了三个部分。
首先,主持人宣读了《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近现代两岸音乐文化交流研究小组章程》(讨论稿)。该研究小组由汪洋教授领导,鲁立博士为执行人,并由其他9名专业教师组成,研究的方向是对近现代两岸音乐文化的互相影响和彼此交融进行梳理总结,最终尝试对当今两岸的音乐文化关系和趋势提出新的理解和意见。在宣读的过程中,主持人还特别强调了小组成员的义务和权利。在成员的义务方面,研究小组的成员每年必须撰写一篇相关课题的学术论文,举办一场相关课题的学术报告会(演讲时间不得低于40分钟);而在成员的权利方面,研究小组将组织集体学习活动,举办成果汇报系列讲座。邀请同行专家作为研究小组学术顾问至我院进行相关课题的讲学和指导,并聘请艺术学院张飞龙教授、张建国教授为指导教师,对学术报告会进行点评,指点小组成员的论文撰写和相关课题的申报。
随后,汪洋教授进行了学术专题讲座《十七世纪以来的台湾新音乐发展简述》,介绍了从17世纪开始台湾音乐对外来音乐的受融以及自身的流变情况。汪洋教授将该段历史分成了六个阶段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阶段(1624-1662)是新音乐的首度传入。随着荷兰和西班牙在当时对台湾的殖民活动,西方基督教音乐首次传入台湾,形成了西方音乐在台湾的首次传播。
第二阶段(1662-1858)是新音乐流传之中断,阐述了在明朝郑成功收复台湾以来,台湾政府进行了全面扫清西方音乐的行动。并且由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台湾直至《天津条约》签订之前都处于与外部隔绝的状态,没有任何西方音乐的传播或流入现象。
第三阶段(1858-1895)是新音乐的二度传入。由于《天津条约》的签订,台湾被列为商埠,高雄、基隆等地也相继开港,西方列强再一次进入台湾。与此同时,西方音乐也再一次随着基督教传入台湾。在台北和台南,不仅大量的唱诗班随着教堂的建立被组织起来,音乐课程也随着西式学校的建立全面开设,形成了西方音乐在台湾的二度传播。
第四阶段(1895-1945)是日据时期兴起之新音乐。1894年,《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政府的决定开启了台湾的日据时代。在这一时期,台湾在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发展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首先在音乐教育方面,台湾的相关课程设立分成了两个层级:第一层级是普通音乐教育。该类课程主要出现在中小学和普通高等学校中,以歌唱为主,高年级教授乐理知识;第二层级则是师范音乐教育。该类课程只出现在师范学校中,其内容的深度远超普通音乐教育,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公费留学日本。汪洋教授在这里强调,该类层级为台湾培养了最早一批专业音乐家,如江文也、陈泗治、郭芝苑等人。
第五阶段(1945-1960)是日本光复后的新音乐发展。在这一时期中,随着中国抗战胜利,国民政府逃往台湾,一批大陆的音乐家也随之前往台湾,包括萧而化、李抱枕、缪天瑞等人。他们在音乐作品的产出和表演、音乐社团的成立和发展,以及教材和专业期刊的编撰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六阶段(1960-2000)是台湾现代音乐的发展。这一阶段是从许常惠先生从法国留学回到台湾后,举办了台湾第一场现代音乐会,由此点燃了现代音乐在台湾兴盛的火种。
讲座的最后,汪洋教授向研究小组成员推荐了关于课题研究的多种思路。即,可以从特定的音乐家、历史时期、音乐体裁、各类创作和表演团体、传播机构、大陆和台湾的音乐交流和音乐教育这些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和钻研。
之后,张芳芳老师也进行了学术专题讲座《20世纪海峡两岸音乐概述》,以比较的方式详细地介绍了自20世纪以来台湾的音乐发展情况,以及相关的代表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
张芳芳老师主要将台湾的20世纪音乐发展史分成了四个阶段进行阐述。第一阶段(1945年以前)是台湾光复前的音乐发展情况。由于当时的台湾正处于日据时期,因此音乐全盘日化,各学校以推行日本的学堂乐歌为主,代表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有张福兴、江文也等人。不过,也有一些当时的音乐家对台湾原住民的民间音乐进行了搜集整理工作,暗示了民族复兴的萌芽在这一时期已经开始。
第二阶段(1945-1960)是台湾光复后音乐的发展情况。张芳芳老师提出,这一时期的台湾音乐发展被很多学者称之为“音乐沙漠”,因为在当时大部分的创作都是政治性歌曲,器乐创作十分罕见,而以作品发表为主的音乐会更是寥寥无几。在创作技法方面,当时的音乐家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西方作曲手法混合五声调式旋律。不过,这一时期的台湾音乐发展也表现出了一些新气象,如,从大陆聘请音乐家赴台工作和交流;组织撰写国语音乐参考书;引介大陆音乐,突出传统中国文化等。因此,张芳芳老师认为这一时期台湾音乐发展的意义主要是在于“承上启下”,即,扫除日本殖民色彩,恢复中华音乐文化传统。
第三阶段(1960-1980)是现代音乐的发展和民间音乐的回归。许常惠先生在台湾举行的第一场现代音乐会引起了各界的轰动,标志着现代音乐正式进入台湾。于是,一批新一代的作曲家,如马水龙、潘皇龙等人在许常惠的带领下积极发展台湾现代音乐事业,他们发行曲谱,组织现代音乐社团,使先锋音乐很快融入了台湾的音乐生活中。但同样,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许常惠和史惟亮等人开始发起台湾民间音乐的搜集整理工作,他们采集了民谣近3000首,并于1979-1980年出版了系列唱片《中国民俗音乐专辑》,从而深深地影响了台湾作曲家创作风格的转变。
最终,台湾音乐走向了第四个阶段(1980-2000),即多元化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台湾音乐在一系列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的互相交融下,形成了多元风格并存、各地元素融合的现象,由此造就了独特的台湾音乐风格。
在本次会议的最后,主持人宣布了下次学术会议的主要内容,即统计每位研究小组成员的研究选题范围,以及邀请两位小组成员进行学术专题讲座。
(会议记录员:陈捷)